贸易商们表示,马来西亚乐天化学泰坦公司没有采购9月上半月交付的石脑油现货。
在油气进口环节,要尽快调整完善油气进口方面的相关规定,允许各类社会资金平等参与国际市场油气资源采购,增强油源气源环节的竞争。由于居民气价过低,必须通过提高非居民用气的价格进行交叉补贴,加大了非居民用户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一是加快推进油气行业市场准入改革,提高油气市场的竞争性。要加快LNG接收站和管道的第三方准入管理,推动形成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五是尽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六是妥善处理油气价格调整对低收入群体、公益性行业等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不断推进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在海上天然气价格实行市场定价的基础上,近年来还陆续放开了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和液化天然气(LNG)气源价格,即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市场竞争的方法。
但必须看到,近3年来,煤炭价格持续大幅回落,而同期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较大,目前一些大工业用户已开始减少天然气用量,有的用户开始重新使用煤炭。《意见》明确提出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放开成品油价格意味着价格将由价格主管部门确定转为由企业自主确定,即由市场竞争形成价格,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择机。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炼化企业与居民生活矛盾突出。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未来一定时期内世界油气资源仍可满足需求,但我国获取海外原油资源的难度和风险在不断增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盲目无序地建设一批炼化项目,导致石化工业的布局缺少科学引导。乙烯生产企业27家,企业平均规模66万吨/年,分散于16个省市。炼化企业在建厂初期一般选址远离城市中心的偏远郊区,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加之城市规划缺乏统筹考虑,这些企业已逐渐被城市居民区和商业区合围,形成了城市型炼化企业。
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年,占世界炼油能力的15.6%,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汽油消费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1.7亿吨。
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格档次将不断升级,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将有所削弱,石化产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2030年以前,我国将达到石油需求的峰值。上述重大发展战略将为石化工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提供巨大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为我国石油和石化工业走出去创造新的重大机遇。其中,炼油能力达7.5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5.6%。
政府为应对矛盾,纷纷提出石化企业搬迁的规划方案。2000~2014年成品油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消费量由1.11亿吨增长至3.02亿吨,年均增长7.4%。2014年,我国三大合成材料产量为9012万吨,而消费量为1.1亿吨。预计未来10年,国内原油产量将维持在2亿吨左右。
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既难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对资源进行综合优化利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看到我国石化工业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按照2005年国家出台的《炼油产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新增炼油能力9000万吨/年,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年。当前油价60美元/桶左右,煤化工项目竞争力略优于石油基项目,若油价回升至70~80美元/桶,煤化工项目将对石油化工项目带来较大的冲击。
(七)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发展机遇。中东、北美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原料低成本优势,在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根据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十三五新增产能1.2亿吨/年,若在2020年如期投产,则总产能将增至8.5亿吨/年,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受此影响,一方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尼等国家转移。(四)国际化竞争和自贸区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的致密油、加拿大的油砂以及巴西的深海石油资源将会贡献大部分的增量,但其增幅较过去两年有所放缓。
市政发展与石化行业发展规划缺乏统筹配合。随着环保压力增加和技术进步,全球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趋势日益明显,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抓手,其产能和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在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我国石化行业的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石化工业技术在明显提高,节能环保也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2015年国内石油需求为5.3亿吨,2020年为6.1亿吨,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2%和68%。
(五)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峰值、能效提高、替代燃料多元化和2020年后电动车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石油消费峰值即将到来。
2020年世界乙烯产能将达1.8亿吨/年,原料轻质化和多元化趋势明显,北美乙烷裂解产能将明显增长,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将深入发展,亚洲仍将是全球石化产品需求增长中心。未来五年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总体将保持宽松。根据十三五发展规划,预计2015~2020年我国石化产品的消费量年增速在5%左右,2020年以后会进一步降低到4%以下。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将逐渐渗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着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市场需求将进入增长平缓期,石化生产进入过剩产能消化期,产品质量进入档次提升期,石化产品进入市场竞争激烈期,石化企业发展进入转型创新期。(二)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山东等局部地区炼油过度发展,生产的成品油严重过剩,存在原油北上、成品油南下的逆流状况。部分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2020年乙烯总产能将达3235万吨/年,23%为煤基烯烃产能。乙烯能力2056万吨/年、约占全球的13.4%,均居全球第二位。
为应对气候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出台相关法规以引导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方式转变。(六)低油价和原料多元化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山东等地区建设了一批低效、低水平的非规模化炼油产能,使总产能严重过剩,成品油过剩量超过1000万吨。炼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安全环保升级改造,全力打造让公众信得过、靠得住的本质安全环保的企业,实现与居民的和谐发展。
2014年,我国石化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3.0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成品油需求增速明显趋缓,从2014年的3.02亿吨将增长至2020年的3.55亿吨,预计年均增长率为2.7%。
整体经济将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给石化工业向中高端升级带来发展机遇。由于环保法规和监督机制不完善,造成了石化行业的环保只管住了大企业,而一大批中小企业环保监管失控,影响了石化行业的形象和发展。
2020~2025年合成树脂的消费量年均增速降为3.1%,到2025年人均合成树脂消费量将达到71kg/人(相当于日本的消费峰值)。城镇化建设将大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
留言0